2023年7月23日,复旦大学光华楼
Fintech Summer Camp 结题报告
作者简介
董尚卿,毕业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。2025级口腔医学院学生。
在撰写此稿时,我的内心浮想联翩,而又有些许体悟。终于能够成为一名复旦人,实在是人生一大幸运;回想过去,又不禁联想到“峥嵘岁月稠”的词句来。因此,分享众多年轻而有趣的灵魂中独特的一份,真诚地作篇文章,是本篇的立意所在。
第一次深入认识复旦大学,是在高一暑假时参加国际金融学院的Fintech Summer Camp。在国金学院体悟金融科技的魅力,学习经济常识,了解时事热点;在光华楼里围绕可持续发展指标汇报演讲;运用英语,拓宽国际化视野。令我欣赏而难忘的,是学识出色而谦和平易的复旦师生,是自由而无用,学术化而非功利化的学校氛围。夏令营二等奖是对我能力的肯定,我对复旦的向往也由此开始。
展开剩余79%什么塑造了好的学校,使复旦成为教育学术界的星辰,使得莘莘学子心向往之,我时常思考这一问题。相比于毕业证书中寥寥几字的差异,我们更向往能够培养、施展才干的平台。在这里,接触到的人、经历的事、环境的熏陶与气度,为平台上的人们呈现更广阔的天地。
2023年5月6日,颜福庆诞辰140周年纪念展
董尚卿拍摄
当代中国的高中生,是值得敬佩的一代。日日夜夜勤学苦读,在量化的成绩评价体系中努力拔得头筹,需要坚强的意志力,有理想,敢担当,能吃苦,肯奋斗;需要不止于功利性的眼光,还有为当代社会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信念。我们的心灵向往外面的世界,向往多元化评价体系,也必须经历人生的一场大考,在答题纸与试卷中书写人生之理想。因此,在高三时,我将高考理解为“解答时代之问”的历程。
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,是我校的校训,勉励我们求真务实,砥砺奋进;我也钟爱“自由而无用,卓越而有趣”。当功绩主义的社会思潮环绕,如何保全求知的本真,在“我擅长做什么”,“我喜爱做什么”,“我应该做什么”,“他人期望我做什么”,“时代鼓励我做什么”间找到平衡,寻得心灵的港湾,复旦大学能够给予我参考与支持。例如P/NP评价体系,校园丰富的社团文化,图书馆跨文化跨学科的藏书资源,让复旦人不止在“三教久留”之地埋头学习,而在精力充沛而积极进取的青年时代发现自己的热爱,培养有趣的灵魂。
何以医学?我的母亲作为医生,教导我医者治病救人,疾人之所疾,怀悬壶济世之心。又回想高一青年节时参与解放日报社“五四”职业体验活动,行程的第一步是参加颜福庆诞辰140周年纪念展,了解颜先生“惟君建树忙”,为医学振兴而奋斗的历史,“为人群服务”的号召铭记于心,现在才知书院名中“克卿”即是先生的字。我忽然感到,与上医的相遇,是独特的人生体验,是一种缘分。
能够被复旦大学录取,是我莫大的荣幸。常常听闻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神话,那每一位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或许都可称作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诚然,在别人眼中,这样的学生总应有特别的优点,但成就更好的我们,更多依靠谦逊而热爱。我们保持谦虚与敬重,因为我们向往更优秀的自我,因为面对学识的谦逊是求知的起始;我们保持热爱与热情,因为物质的诱导与功利的驱使只满足短期的追求,但我坦然前行而不惧坎坷,因为向往远方的群山,也深爱旅途的风景。
在高中求学的道路中,传统文化令我陶醉,在学业压力中给予我一处心灵的港湾。《石头记》中,当木石同盟化为焚稿的余烬,当诗礼簪缨的世家转入寥落,我深深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蕴藏的深刻矛盾;看着曹公“字字看来皆是血”的文字,欣赏着脂砚斋、畸笏叟的评点,我仿佛感受到与古人共在,体悟文学的历史厚重感。我期待校图书馆给予更广阔的平台,使我在古籍与文化中遨游,在不同脂评本的比证中体悟博大的中国文学。
当大观园中秋赏月,悠悠笛声增添凄清寂寞;但山谷道人又作 “万里归船弄长笛,此心吾与白鸥盟” ,笛子不愧为传统文化中多变而充满活力的存在。高中时,每当为解析几何繁杂的计算抓狂,为作文的用词踯躅不定,偶然从旁拿起笛子,《姑苏行》便让我漫步于烟雨朦胧,轻柔秀美的水乡;《秦川抒怀》仿佛使我置身于广袤的黄土塬,诉说人民与土地的深情;《春到拉萨》又让我遨游于雪域高原,感受山河壮美与地域文化。笛子化为求学路上一方精神净土,引领我走向高等学府,拥抱更广阔的天地。
2023年7月23日,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,
Ultraviolet小组结营合影(右二)
我也希望分享关于完美的体悟,高考与人生本身体现完美与不完美的碰撞与和谐,大学之道“止于至善”的至高境界如同璀璨的启明,指引着前行的路途,但也难免有渴望不可及的无力感。高中时,可能夜以继日的刷题无法换得学科的目标高分,面对选科选课,生涯规划,处于人生交叉小径的我们也未必能做出尽善尽美的抉择。傅雷的言语给予我思考:“我们一辈子的追求,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,无非是 perfection ,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,因为人的理想、幻想,永无止境,所以 perfection 像水中月、镜中花,始终可望而不可即。”
人生的旅程,本质或许并非抵达预设的完美终点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固然无法到达高山之巅,但攀登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。相比于山顶虚幻的完美,我悦纳微风拂面的清醒,与每一次尝试中对生命深沉的热爱。正如毕淑敏所言:“我们可以不完美,但我们努力。”我们耕耘于复旦大学这一片广袤的学术沃土,在不懈追求卓越的历程中探索独特的人生价值。《诗》有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。
【旦生纪】栏目征稿
收集复旦er平凡而又动人的奋斗故事——故事中有学子们对高考的真实体验,对未来复旦生活的真切向往;故事背后,我们也想知道你如何走过没有星星的夜路,在书堆中学会欣赏粉笔屑在阳光中的飘扬。
来吧,把那些过去时光里纷纷扬扬的思绪整理成文字,把这些文字和同辈分享,为后辈引路,也替自己留份回忆。
投稿说明:
1.征稿对象:复旦大学2025级本科生
3.请将稿件以word格式发送至邮箱:fdzszg@163.com。
邮件主题命名为“【旦生纪投稿】姓名-毕业中学-录取专业”。
4.投稿被采纳后,可在开学后领取复旦文创礼物(小熊/帽子),具体领取时间地点另行告知。
图文丨董尚卿
编辑丨严静雯炒股交流平台
发布于:北京市易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